More about 阿宅,你已經死了!看這本書的壓力挺大的。因為社會現象這種東西,一旦說錯了,會引起很大的爭論。而且,我以前曾自稱為御宅(發現自己對動漫並不狂熱,而且了解不深,只是有了會很美好,沒有卻不會死掉的程度而已),所以對於這一話題顯得更顫顫兢兢。

作者對於御宅族是有一個共同的定義,就是不同於普羅大眾,有著其特色(豐富的知識與堅強的意志),而且即使領域不同也不會互相排斥。作者對現在的御宅動不動就排斥他人感到不對勁(不認同),並針對現在的狀況結論出『御宅已死』。

我覺得可能以前遭到外界攻擊的御宅,會對外界築起一道防禦外界的牆,然後在裡面維護自己的領域;而現在的御宅因為普羅大眾更為認識這個群族,甚至是一種令人敬佩的特質,所以並不是向外築起牆來,而是在內裡戰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立場。指責他人不是,可能是自我表現,來彰顯自己的存在。由於失去不同領域互相和諧,所以作者說像亞特蘭提斯大陸一樣的基地消失了,然後結論『御宅已死』。

對於什麼是『御宅族』,現在的定義變得十分廣泛(翻查維基,或者書中有抄錄的部分),幾乎只要對特定某一事物有著深入的認識和狂熱,都能稱為『御宅族』。作者就舉了些例子:電腦、科幻、室外活動、就連學術研究都歸進『御宅』裡頭。社會更加以塑造『御宅』的形象:性格陰沉、缺乏社會性、在秋葉原流連等等。確實有以偏概全之感。作者所言由於地域關係,沒什麼實感,看看本書附送由傻呼嚕同盟撰寫的小冊子《台灣阿宅啟動錄》,比較有共鳴:『遭詐騙的電腦工程師是宅男,沉迷線上遊戲在網咖暴斃的是宅男,衣著不時髦的是宅男,交不到女朋友的是宅男。……會嘟嘴抖巨乳拍廣告的說她是宅男殺手……』(宅男殺手這句很有共鳴感!只要長得漂亮一點、年輕一點的都被媒體封為『宅男殺手』。我想,難道其他族群的人例如普通上班族就不會喜歡她了嗎?那喜歡她的不就自認是『宅男』了嗎?到了現在『宅男』普遍都是貶義詞,那哪有人去喜歡她,喜歡的不就不自而鳴了嗎?!)

接著小冊子的前言繼續說:『彷彿『宅』是種勳章,掛在身上搭捷運可以不用錢,看電影可以打折扣,跟朋友誇耀時講話可以大聲。』所以,當人人自稱宅還引以自豪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什麼叫『御宅』了,結果我回到最初認識的印象:熱衷 ACG的人。

作者對三個世代的御宅族分類精闢,我覺得可以參考一下。第一個世代是『電視兒童,不怎麼在乎他人眼光』、第二世代是黑暗世代『熱衷討論御宅論、卻又不斷被外界歧視排擠』,還有第三代『在早以成型的御宅族中培養出來,消費者的一群及比較自我』。(因為覺得難以概況,於是經過我的改寫,所以作者正確觀點要看書)看回黑暗世代(八十年代後期至九五年),把御宅抹黑的人的就是宮崎勤這個戀童殺手。這樣想想這個人可是罪不可赦啊……搞得一代年輕人心裡有陰影……作者說第三世代只是經歷媒體的轉變而非作品內容的轉變,這個適合分析日本的狀況。在中國的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應該跟我差不多,經過了媒體與作品轉變:小時候只有電視,電視播放的只有《丁丁歷險記》《米奇老鼠》這類小孩看的;然後講述動漫畫的媒體普及但電腦並不同步的年代——增加了認識動漫作品的渠道,也更廣泛的涉及各種動漫畫,不限於小孩子看的。到了現在,電腦普及,人人有一部;網絡發達,更多看動漫畫的渠道;手機都可以上網了,更加隨時隨地的看。作品也受到衝擊,從前的《三毛歷險記》變成了多變的本地動漫畫,如《超合金社團》、雜誌《男朋友》這些可以明講動漫畫耽美的漫畫或者其他類型的作品。電視動畫的尺度可放寬很多,播放《鋼之煉金術師》《銀魂》《神的筆記本》等多種類型的動畫。對於很後期才發現自己喜歡的動漫畫的我,就會急速惡補,其實就如本書小冊子的《潛伏的宅前時代》中說的,是高速壓縮養成的。(好了,我稱不上御宅)

作者說御宅有種『不可以只看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已』之類的感覺,是為了抵抗世人其實的眼光,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堅強的意志。他說,自1980年代以後,這種感覺變得薄很多。我想除了因為定義改變(只要感到『萌』就隨便自稱『御宅』),還有就是動漫畫作品和類型不斷增加,除了新出的,還有補舊的作品,連看自己喜歡的都不夠時間了,哪有時間看其他的?雖然以上好像在強辯,但我還是如此認為。當然,共通文化崩潰還是讓人憂心的。至於作者說的『第三代卻只要共有『萌』這中感覺就夠了。呃,怎麼說,我不知道日本的人是不是都這樣啦,不過我覺得不會只是萌什麼就把自己叫做御宅吧?除了萌,沒有其他感想或者想法了嗎?難道日本的各位都是這麼武斷的嗎?

作者提及『御宅』從思考『讓我喜愛的這件事物,盡可能地得到社會的認同』一樣,現在的御宅在思考自我認同的問題。我會想會思考自我認同的問題會不會與社會風氣有關。因為社會風氣由集體意識逐漸變成自我意識較強,所以人們都會想彰顯自我存在,自己的必要,來自我認同。得到自我認同後,再得到社會認同(自己的獨特性),兩者算是有關聯的吧。所以會將自己歸類為何種社會現象,名稱,從而在社會上有所定位。此外,我認為媒體付一部分責任吧,有些是非是經由媒體渲染而成的。例如書中提及有些學者把『萌系』的部分放在中心來評論。也影響了如何界定『我是不是御宅』了吧。

 

寫到這裡,其實書後面的部分也是作者比較糾結在不同喜好且歸類為同一種類的人們失去互相了解和融合相處,失去共同的大陸。所以作者針對現在與以前不同的御宅文化,結論出『御宅已死』(不再需要這種保護傘,作者於後半部說)。所以我不一一多說了。看過科幻那章就會更加明白作者的憂慮了。其實這種憂慮像社會普遍的憂慮,人變得越來越投其所好,越來越懶了。(科幻那章開始的比較容易看,也能理解)

此外,要推薦一下小冊子《台灣阿宅啟示錄》,我覺得比較有共鳴感,那麼來了解也比較容易。

總而言之,我對御宅這個名詞和相關的還不是太了解,也算是門外觀看的一個。不過,我認為不管御宅也好,還是其他什麼迷也好,除了維持自我認同的,也要放寬心胸,接受不同的文化和想法。(如果喜歡少年漫畫,我想遲些時間也會對其他不同類型的漫畫感興趣吧。)畢竟,永遠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並不是什麼好事。

(其實看完了這本書後,疑問更多了,『現在日本的御宅族或年輕人真的這樣嗎?』『以前的御宅都是怎樣的?』之類的疑問。不過,想想自己與動漫同好者也脫節多年了,現象變得如此也有可能……)

 

 


看完這本書後又想想,也許真的如作者所言,御宅已經死了。

現在這個電視網絡都很發達的年代,在街上隨便抓一個人問『看過《鋼彈》沒有?看過《新世紀福音戰士》沒有?』我想大半都看過了吧。

而且到處講ACG什麼的人到處都是,在等升降機時經常聽到男生們小聲討論大聲笑某遊戲的情景;還有看見貌似十歲的小女孩拿起《文學少女》……

所以,一定程度來說,御宅族以前所築起的圍牆不再存在了。外界與御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人都大談哪部哪部動畫好看。也就明白作者所說的『御宅已死了』:

1.圍牆不存在。

2.作者所說的共同的大陸因為御宅之間個人彰顯,產生裂縫和差異無法溝通了解。

我想,即使這道牆倒下了也沒什麼好傷悲或者惋惜的,因為會有新的牆建起來。畢竟不可能真正的全民皆宅吧。新的界限會建造出來。

或許『御宅』這個名詞成為歷史了,也會有近似的名詞冒出來。(其實還沒有消失啦)

不過,我覺得不要忘了時代在變就好。(有時都很難認同作者所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仲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