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G6802  

距離自覺拿起書讀起的那天開始,已經過了10年了。

這10年,真正下了肚子成為身體一部分的知識,其實並不多。

這跟吃拉的定律一樣,放出來的比留在那裡的多。(很噁心的比喻)

自己讀書時,很少認真分析一下作者的思路以及想要表達的意思。還有手法。

能寫下的讀書感想跟以上的都沒關係,大多是感性的、依循自我的記憶混合故事內容併在一起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囫圇吞棗,所以留下來的不多。

問及提升中文能力的方法,必然有一項是多讀點書。

可是卻又不覺得自己讀了千本書後,語文能力有提高。不少同齡人的語文能力比我好。(當然這是相對的,比我差的也有)

於是又問自己如何提升。

雖說中文是母語,不用學什麼文法就能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就如現在一下,我想到的,都很快的用中文打了出來。

無形的變成有形的過程,快到看不到。就像所謂的脫口而出。

之前很難想像職業棋士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深慮而下出那手棋,若說成以上那樣的話,好像就能理解了。

但我邊想邊打的,是沒有經過整理和邏輯分析過的字句。

也就是雜亂無章。

所以學習然後提高,是有個過程的,那就是我們在語文課上學到過的東西。

每次上中文課雖然比英文輕鬆,但有時覺得是那麼的無聊。

尤其是小學的時候。

但每每讓我真正記住的,都是小學的課本。

裡面的課文雖然偏向小孩,卻都是好文章。

很多出自名家之手。

看到了這些作家與普通的差異,是我長大之後。

那種差距還挺大的。要說的事,鋪排方面,用詞遣句都勝他人一籌。

就是有點天才和凡人的感覺。

也可能是小學的課文全都要背,而中學的要背的也只有幾段,所以印象比較深刻吧。

就這樣來說,課本確實是很好的書。很值得看的書。

抱著能從中得到很多的心情,或許會不那麼討厭它呢。

我很好奇讀著跟我課本不一樣的教科書的孩子們。他們看到的課本到底有哪些文章。

因為這是造就人之所以不同的一個變量。裡面有具影響力的東西。

 

其實,有點怪責為什麼我的學生生涯中古文是那麼不重要,整本書只有兩三篇,而且教的只有一兩篇。

於是,會羨慕在內地讀書的友人。他們讀很多文言文。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吧。而且覺得我可笑。自己最不想要的東西竟然有人渴望著。

但我覺得現代文大都能自學並且理解。古文不同。閱讀古文的能力並不是自己私底下去學就掌握得了的。老師的教導很重要。

因為,古文的世界比白話文更難進入。沒有人帶領,很容易就會迷路。結果,最後找到的路,是回到原點的路。並且怕了走進去,不再踏足此地。

這樣說的我,是想表達年輕時沒有好好打基礎的遺憾。(年輕時?)

 

可恨的是,明明就沒怎麼教古文,考試卻有。沒教就不要考嘛!想要全軍覆沒的結果嗎?然後站在高位對著孩子說『你們的水平太差勁了,真可憐』之類的。

 

這次就在這裡蛇尾地完結吧。

再會。

 

                                                                             仲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仲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