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6713510  

作者是留台超過二十年的日本人。透過文章,來看一下一位日本人看待台灣的角度;台灣人覺得很平常、對日本人來說一頭無緒的常識,以及釐清我們對日本人某些觀念的理解。

本來有預定要看的小說,可是太忙了來不及看所以就在學校的圖書館找一下散文類的作品(基本我只會走在日本文學的幾個架子),然後就發現這本了。『外國人是怎樣看待我們的國家』或者『同國人怎樣看待xx國』這種類型的書真的歷久不衰,當然我自己也是對這類書很感興趣的一員。不過也因為語言的關係比較多機會看華人對外國的感想,這次有機會看外國人對台灣的感想,對我來說機會難得。書談得會比這類型的電視節目深入,所以值得一看。

當然因為我不是台灣人,我是以一個華人身份在看這本書。有共鳴的地方,也有學到新的台灣知識之感。就挑我感興趣的部分說一說吧。

《中文講得很好》一開頭就說:

『你中文講得很好。』這句話,相信住在台灣、會講幾句中文的外國人,對它一定不陌生吧。

中文的確不好學。所以一個外國人能用如此困難的語言與人溝通,被稱讚『講得很好』絕對不是溢美之辭。然而,既非金發碧眼、外貌也與一般台灣人無異的日本人,若是因為被人稱讚『中文講得很好』而沾沾自喜,會不會太自滿了些?

我是這麼認為的,如果中文能力好到一個程度,台灣人應該是不會用『中文講得很好』來稱讚,而是會有『欸?你是外國人?』、『完全聽不出來。』或者『真的嗎?騙人的吧?』等等各種各樣的反應,但就是不會出現『中文講得很好』這句。

這個『什麼什麼語言講得很好』並不是最高級的稱讚,林文月在某篇散文裡也提過。不過她的情況是台語。說『中文講得很好』『日文講得很好』潛台詞就是你是外國人,講得很好,可是一聽就知道不是本地人。所以最高級的稱讚就是發現不了你不是本地人。

《我要辭職》中作者提到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用辭職這招來暗中要求加薪。我覺得不這樣說的話上司很可能就不會真的想加你薪水,認為既然你願意繼續工作就表示你對現在的薪水沒有不滿或者有不滿可是不會當面說也就是沒那回事這樣吧。其實我老媽要求加薪時也會用這招。當然不是每家公司都是這樣啦,不過我認為也不少。

《請問您貴姓?》中預約時接電話的店員總會把『木下』聽成其他中國姓氏產生各種笑話,十分有趣(這樣說好像很失禮)。這是因為『木下』這個姓跳出店員一般的想像,接受不了就自動轉換成自己了解的範圍中最相似的。

《台灣比日本好吧》:

但,瘋狂痴迷的人呀,總有一天會醒來。

再怎樣迷戀台灣文化與習慣,還是有一條界線橫在面前,無法跨越。明確地說,那一條線隨著我喜愛台灣的程度加深,越發感受到它的存在。

再怎樣努力改變自己,永遠不是台灣人。中文說得再流利、對台灣生活、文化、地理和歷史再精通再熟悉,骨子裡變不了台灣人,我依舊是日本人。

曾經聽過好些個台灣的年輕人赴日留學,而喜歡上日本、想成為日本人的故事。他們說著流利的日文,也相當融入日本的社會中,甚至歸化為日本國籍。若問他們『台灣與日本哪一個好』這一題,所得到的答案或許是『日本比台灣好』吧。

然而,他們終究不是日本人(當然不是國籍上的問題)。一條看不見的線——和我的情況相同——確確實實存在著;而『日本人』——徹頭徹尾——永遠也達不到。

體認到這點之後,對於任何有關『台灣好』或者『日本好』的話題,漸漸地失去興趣。心念一轉,於是,我的世界改變了,那條跨不過的線神奇地消失,兩個世界合而為一,交融成更廣大的天地。『台灣好』也好,『日本好』也好,能以更客觀的心來看待事情的本質。

 

『再怎樣努力改變自己,永遠不是台灣人。中文說得再流利、對台灣生活、文化、地理和歷史再精通再熟悉,骨子裡變不了台灣人,我依舊是日本人。』我想這是因為抱有兩種觀念吧,就算自己已經很融入另一個社會了,可是底子裡還是會持有另一種觀念。那是長年以來小時候開始——或者說出生後感受學習到的一切——也就是造就你骨子裡東西——累積出來的東西,可以隱藏,但不能改變,這跟膚色血脈都沒有關係,是一種『文化』養出來的思想,所以『骨子裡』改變不了。我也覺得不同地方的人之間會有那條看不見的線存在。作者心念一轉不去『比較』兩地的差異,意識到有改變不了的東西,跨不過的線就消失了。可以說是『大同世界』嗎?(笑)

最後摘抄一句我很喜歡的一句,來自《日本人的三把刀》:

花上好幾個鐘頭慢慢修改自己翻譯的文章,完成後望著作品滿意地忍不住竊喜。那種樂在其中的成就感,緊緊地攫住我,年復一年陷入這一行,無法自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仲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